Navigation

    Gpushare.com

    • Register
    • Login
    • Search
    • Popular
    • Categories
    • Recent
    • Tags

    训练一个专门捣乱的模型【EMNLP 2021】

    语音识别与语义处理领域
    2
    4
    122
    Loading More Posts
    • Oldest to Newest
    • Newest to Oldest
    • Most Votes
    Reply
    • Reply as topic
    Log in to reply
    This topic has been deleted. Only users with topic management privileges can see it.
    • 155****7220
      155****7220 last edited by Alice_恒源云

      三位韩国人在EMNLP 2021 Finding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,名为Devil’s Advocate: Novel Boosting Ensemble Method from Psychological Findings for Text Classification,其中Devil’s Advocate有一部同名电影,翻译过来叫「魔鬼代言人」,他们主要挑战的是传统模型融合的方法,例如硬投票(Hard-Voting)、软投票(Soft Voting)、Bagging等。源码在HwiyeolJo/DevilsAdvocate

      在群体决策过程中,大部分人会根据既定思维进行思考,而Devil’s Advocate是指那些提出的意见与大多数人不一致的那个人,Devil’s Advocate的存在可以激发群体的头脑风暴,打破固化思维。以上内容参考维基百科恶魔的代言人

      Ensembles

      在具体讲解作者的方法前,先简单过一下常见的模型融合方法

      Soft Voting

      软投票是对不同模型的预测分数进行加权平均,例如有一个三分类问题,第一个模型对某个样本的预测概率为[0.2,0.1,0.7];第二个模型对该样本的预测概率为[0.2,0.6,0.2];第三个模型对该样本的预测概率为[0.1,0.7,0.2],假设三个模型的投票权重均为13\frac{1}{3}31​,则该样本最终的预测概率为

      cf89236c-ab24-4019-bad0-28f75098f8b2-image.png

      所以最终这个样本被预测为第2类。不过事实上很多时候模型有好有坏,所以我们的权重不一定是平均的,对于模型比较厉害的模型,我们会给他比较大的话语权(投票权重)

      Hard Voting

      硬投票可以看作是软投票的一个变种,还是以上面三个模型预测的概率分布为例。第一个模型预测样本为第2类,第二、三个模型都认为样本是第2类,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,该样本就被认为是第2类

      Bagging

      Bagging方法的核心思想是「民主」。首先从训练集中有放回地随机采样一些样本,采样n次,训练出n个弱模型,利用这n个模型采用投票的方式得到分类结果,如果是回归问题则是计算模型输出的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

      Boosting

      Boosting的核心思想是「挑选精英」。Boosting与Bagging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对弱模型不是一致对待的,而是经过不停的考验和筛选来挑出「精英」,然后给精英更多的投票权,表现不好的模型则给较少的投票权

      Proposed Method: Devil’s Advocate

      Training Norm and DevAdv models

      无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做模型融合,至少都需要2个以上的模型。作者提出的方法至少需要3个模型,这些模型会被分成两个阵营:Normal models (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, n≥2n\ge 2n≥2)、Devil’s Advocate model (DevAdv)

      首先我们使用传统的Cross Entropy Loss训练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

      702022c4-cd3a-408a-bdb9-fc3075f922db-image.png

      其中,YNormn\mathbf{Y}_{\text{Norm}_n}YNormn​​是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的预测值,Ytrue\mathbf{Y}_{\text{true}}Ytrue​是真实标签。与训练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相反的是,我们需要随机生成与真实标签不相交的错误标签来训练DevAdv模型(不相交指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样本的错误标签和真实标签相同),生成的错误标签为Yfalse\mathbf{Y}_{\text{false}}Yfalse​,DevAdv模型的损失函数定义如下:
      52ba949c-4ada-44cf-b2b3-9ac7a490b855-image.png
      由于DevAdv模型是用错误标签训练出来的,所以该模型充当了「魔鬼代言人」的角色,不同意其他模型的预测分布。特别地,我们可以通过检查arg⁡min⁡(YDevAdv)\arg \min (\mathbf{Y}_{\text{DevAdv}})argmin(YDevAdv​)是否为真实标签来评估DevAdv模型的性能

      注意上面的函数是arg⁡min⁡\arg \minargmin,不是arg⁡max⁡\arg \maxargmax,因为求arg⁡max⁡\arg \maxargmax很明显预测结果大部分是Yfalse\mathbf{Y}_{\text{false}}Yfalse​,但如果真实类别被预测的概率为最小,即通过arg⁡min⁡\arg \minargmin取到,我们就认为DevAdv非常会捣乱

      Group Discussion: Fine-tuning

      我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感觉很奇怪,这又不是预训练模型,怎么会有Fine-tuning阶段?仔细看了他们的代码之后才明白,他这个名字起的不好,不应该叫Fine-tuning,应该叫为Discussing或者Ensembles,即模型融合阶段。具体来说,之前我们已经把所有的模型都训练一遍了,接下来我们需要把DevAdv引入进来再训练一遍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。特别地,当前阶段只会更新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的参数,DevAdv模型的参数不会进行更新

      给我一种感觉就像是:“DevAdv,你已经学会如何抬杠了,快去干扰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他们的讨论吧”

      对于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来说,此时的损失函数比较特殊
      4948b245-4046-4485-ad6d-23a0dd75821d-image.png
      只有DevAdv模型的输出进行了归一化,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不进行归一化,目的是为了使得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预测的分布值远大于归一化的DevAdv的值。在CE Loss中,DevAdv模型阻止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对真实标签进行正确拟合。但在「Discuss」过程中,即使有DevAdv模型的干扰,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最终也能正确预测真实标签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
      1. DevAdv模型在该阶段是不更新参数的,因此它相当于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噪声生成器。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的参数是会随着损失进行调整的,所以肯定效果会慢慢变好,这是可以预见的
      2. 非常特别的一点在于MSE\text{MSE}MSE损失。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在「Discuss」的过程中会互相影响、学习其他Norm models的信息

      最后,对测试集进行测试时,采用软投票的机制组合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的结果。然后…然后就结束了吗?我们辛辛苦苦训练的DevAdv仅仅只是在「Discuss」阶段提供点噪声吗?来点作用啊DevAdv。仔细想一想,最开始在训练DevAdv模型的时候,我们评估它的指标是
      16e6e852-e7f8-406f-817e-950014b86649-image.png
      我们将YDevAdv\mathbf{Y}_{\text{DevAdv}}YDevAdv​内的值全部取负数,并将arg⁡min⁡\arg \minargmin改为arg⁡max⁡\arg \maxargmax,它的结果仍然没变
      0348adc9-6998-4b64-a1ac-c08fc0b1db19-image.png
      但此时我们就可以让DevAdv一同参与到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的测试过程中了,其实就相当于三个模型共同进行软投票,此时预测结果为
      afc32338-1fa4-4389-85c2-f04c00b71de3-image.png

      Results

      这本质是一个模型融合的方法,理论上来说所有模型都是适用的。首先我们看一下消融研究

      其中比较重要的去掉了DiscussLoss的部分,何谓DiscussLoss,其实就是Normn\text{Norm}_nNormn​模型相互讨论的阶段,即MSE\text{MSE}MSE损失。去掉这部分后,除了Yelp数据集有些反常居然上升了,其他的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同时作者证明他们的方法可以使用超过3个模型的情况,例如最后一行,他们使用了4个模型,其中有3个正常模型,一个DevAdv,效果虽然不如使用3个模型的情况(第一行),但是比常规的软投票还是要好一些,特别地,此时他们使用KL散度来替代MSE损失

      接着作者分别采用TextCNN和基于Transformers的模型(论文里就没写到底用的是BERT还是RoBERTa等,如果直接用transformer不太可能,seq2seq的模型如何做分类?)做了一组实验

      基本上作者所提出的方法都要比软投票好一些,不过我特别好奇的是硬投票,以及其他的一些模型融合方法为什么不对比下呢?

      个人总结

      首先我要吐槽的是作者的美感,原论文中的数学公式写的非常丑,基本上感觉是直接用\text{}框住然后乱写一通,这里截个图给大家感受下

      其次是上图中我红框框出来的部分(下面没有用红框框住的公式也一样),我觉得它这个公式写错了,漏了个Softmax\text{Softmax}Softmax,可以对比我这篇文章里的公式和他论文中的公式。最后是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地方,因为单看「Discuss」的过程,DevAdv在里面充当的只是捣乱的角色,那为什么我不可以直接采样一个服从N(0,σ2)\mathcal{N}(0, \sigma^2)N(0,σ2)的向量分布呢,用这个分布直接替换掉YDevAdv\mathbf{Y}_{\text{DevAdv}}YDevAdv​,直到我看到了公式(6),我才明白DevAdv不仅仅是充当一个噪声生成器,实际上在最后Inference阶段,它也可以一起参与进来,而这一点是单纯采样一个向量分布所无法做到的。作者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做鲁棒性测试,实际上我觉得引入Devil’s model误导模型训练的过程是可以增加模型的鲁棒性的

      1 Reply Last reply Reply Quote 2
      • Alice_恒源云
        Alice_恒源云 @155****7220 last edited by

        @155-7220 你的建议有点危险,小心我们领导看到,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,不摸鱼,干好活,哈哈哈周末有空可以看下

        1 Reply Last reply Reply Quote 0
        • 155****7220
          155****7220 @Alice_恒源云 last edited by

          @alice_恒源云 这部电影非常好看,豆瓣评分8+,讲的是一个律师连续获胜了60几场官司,然后被一个公司的大佬看上,专门去做他们公司的律师,后来因为一些事情,他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,最后结局拔得很高,讲到了耶稣、撒旦之间的事儿,有一点宗教隐喻,非常发人深省,建议上班的时候摸鱼偷偷看一下

          Alice_恒源云 1 Reply Last reply Reply Quote 0
          • Alice_恒源云
            Alice_恒源云 last edited by

            我看完,居然吃下了一部电影的安利

            155****7220 1 Reply Last reply Reply Quote 0
            • Referenced by  Alice_恒源云 Alice_恒源云 
            • Referenced by  Alice_恒源云 Alice_恒源云 
            • Referenced by  Alice_恒源云 Alice_恒源云 
            • First post
              Last post